守护每一寸成长,我们是农业病虫害防治的核心力量。
作为中国农业植保设备领域的领先制造商,我们始终扎根于田间,以科技为笔,书写农业保护的新篇章。
这里有一条国内领先的全自动化装配线工厂。从核心部件到整机组装,每一步都以精确和严谨为特点。标准化的生产系统不仅确保了每一台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使其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让高效的农业保护设备走进千家万户的农田。
更值得称赞的是,我们的“强大”基础来自于众多自主研发的专利。从智能喷雾技术的精准剂量控制,到便携设备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再到针对不同作物和不同病虫害的定制解决方案,每一项专利都源于对农业痛点的深刻理解,使农业病虫害防治更加高效、精准和环保。
从田间到果园,从温室到森林,我们的设备正成为数百万农民的“好帮手”——减少农药浪费,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性,时刻守护作物的健康成长。
选择我们,就是选择专业与创新的力量。与中国农业共同成长,我们始终在路上。
我们的故事
二十四年的耕耘绿田:一家植物保护设备厂的时代定义之旅
在2000年的中国乡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关键转型正在进行中。在黄淮海平原中心的一家农业机械修理店的旧址里,七位年轻人,平均年龄不到35岁,利用借来的机床制造了第一台喷雾器的核心部件。没有人预料到,这个在世纪之交诞生的小作坊,二十四年后将成长为一家服务于全国30个省500多万农民的领先植物保护设备企业。从手工锻造的金属部件到智能空中防御系统,从收集地面痛点到制定行业标准,工厂的发展历史映射了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缩影。
世纪之交的先锋 (2000-2005):首先减轻负担
在2000年春季,刚从农业机械研究院辞职的首席工程师王光与六位同事在山东德州租下了三间旧车间。当时,中国的植物保护设备市场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格局:进口设备价格高得离谱,每亩(中国的面积单位,约0.0667公顷)超过80元;而国产设备粗糙不堪,药液泄漏频繁,喷洒不均。在一次前往安徽北部小麦种植区的调研中,团队深受一位老农民的感动,他因背负20公斤的化肥桶而弯腰,脖子上的毛巾浸透了汗水,但实际喷洒到作物上的农药不到一半。
“首先,减轻农民的负担”成为团队的初始目标。他们将宿舍改造成实验室,白天带着标记着无数修订的蓝图走访农田,晚上围着煤油灯讨论结构改进。为了解决传统喷雾器肩带压迫脊柱的问题,团队从登山背包的减压原理中获得灵感,设计了一个带有缓冲装置的S型背架。为了解决药液残留的问题,他们测试了十多种密封材料,最终选择了耐腐蚀性强的氮化橡胶。在2002年秋收时,第一代“减重30%”的背负式喷雾器在河南新乡的玉米地进行测试,70岁的张农民背着机器走了两英里,惊讶地 exclaimed:“这个东西感觉像是空桶!”
口碑在农民中悄然传播。2003年,这款喷雾器的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销量达到了50,000台,占据了黄淮海平原17%的市场份额。然而,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04年——当团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棉花田中目睹一块需要20人手动喷洒一天的地块,使用他们新开发的拖拉机喷雾臂设备只需一个人2小时就能完成。这次“开眼界的经历”让团队意识到,微小的改进是不够的;植物保护作业的根本转变是必要的。
2005年,工厂迁至新建的标准化厂区,首条自动化生产线投入运营。那个冬天,研发团队带着新生产的自走式喷雾器在黑龙江农业开发局的雪地进行低温测试。当机器在-15℃的条件下连续运行8小时没有故障时,现场的农业技术人员感叹道:“你们把东北春耕提前了半个月。”
绿色浪潮中的变形金刚 (2006-2015):从“功能型”到“高性能”
在2008年,修订后的《农药管理条例》明确提出了“提高农药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的要求。到那时,工厂已经具备年产10万台各类植物保护设备的能力。然而,江苏省太湖流域的一项环境调查让管理层感到忧虑——当地农民报告称,传统喷雾器存在严重的“漏喷问题”,不仅浪费农药,还导致周围鱼塘的鱼类死亡。
“我们不仅要算经济账,还要算生态账,”公司董事长在全公司会议上说道,标志着企业转型的开始。研发团队花了三年时间攻克“精准雾化”技术,进行了数千次实验,以控制雾化颗粒的大小在150-200微米的最佳范围内——确保有效附着,同时防止因颗粒过细而造成的漂移。2010年推出的“绿盾系列”喷雾器将农药利用率从传统设备的35%提高到72%,并在同年获得了环保部的“绿色产品认证”。
在新疆棉花种植区的推广中,出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位哈萨克棉农最初拒绝使用新设备,认为“喷得越强,效果越好”。技术人员没有强推销售,而是在他的田地里划出了两个实验区。到收获时,使用新设备的实验区不仅减少了40%的农药使用量,还增加了每亩15公斤的产量。这位曾经顽固的老人最终购买了三台设备,甚至自愿担任产品推广员。
2013年,工厂建立了行业首个“植物保护设备环境影响实验室”,在农药残留、能耗指标和噪声污染等六个维度设定了企业标准。这些标准后来在制定国家行业标准时被参考。同年,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了“智能植物保护联合实验室”,将传感器技术融入传统设备。在河南许昌的一个小麦基地,首批配备流量传感器的喷雾器能够根据作物密度自动调整农药用量,每亩减少28%的农药使用量,将“经验施药”转变为精准的数据驱动实践。
智能时代的导航者(2016-2020):将技术扎根于农田
在2016年,中央政府的第一个文件首次提出“发展智能农业”时,工厂迅速抓住了智能化的趋势。当时,基于无人机的植物保护仍处于起步阶段。团队大胆投资2000万元用于研发,形成了一个由航空工程师、农业技术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初步实验面临挑战——在山东寿光的温室中,无人机因信号干扰坠毁在番茄田中;在内蒙古草原上,强风导致喷洒轨迹严重偏离。
技术人员深入农田解决这些问题:在温室中测试了200多种信号增强方案,并在草原上记录了300组风速和喷洒角度的数据。2018年,配备“地空协同导航系统”的植物保护无人机问世,能够在复杂地形中实现厘米级定位,作业效率是人工的30倍。更重要的是,覆盖面积和农药使用等作业数据可以通过移动应用程序访问,实现“可视化管理”。在黑龙江的三三江农场,这些无人机在超过一万公顷的稻田中实现了无人化农业病虫害防治,因而在农民中获得了“飞行农业技术员”的昵称。
在此期间,企业完成了从单一设备制造商到综合“设备+服务”提供商的转型。2019年推出的“农维士”服务平台整合了植物保护设备调度、技术培训和农业物资供应等功能,为20万农民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在云南普洱茶区,该平台根据不同的海拔和土壤pH值推荐植物保护方案,将古茶树的病虫害发生率降低了60%,每亩增收超过3000元。
在2020年COVID-19疫情期间,工厂展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当湖北和山东等地区面临农业机械操作手短缺和春季植物保护中断时,企业紧急组建了“抗疫春耕突击队”,部署200台智能植物保护设备和50个技术服务团队进行支援。在武汉周边的蔬菜基地,技术人员穿着防护服操作无人机,确保50,000亩“菜篮子”基地的及时病虫害防治。在这个特殊时期,企业不仅免费提供服务,还捐赠了价值500万元的消毒设备,获得了农业农村部授予的“全国农业抗灾救灾先进集体”称号。
未来的守护者 (2021-至今):与土地共同成长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工厂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前景。2021年,1.2亿元的“未来植物保护研究院”投入运营,专注于低碳环保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目前,它已成功将太阳能整合到植物保护设备中,将电动喷雾器的电池寿命延长至8小时。开发的“AI作物健康监测系统”可以通过图像识别提前7天预测虫害和疾病的爆发,准确率达到92%。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企业加深了与偏远地区的合作。在新疆喀什,建立了南疆最大的植物保护设备维修服务中心,培训了120名维吾尔族技术骨干。在四川大凉山,启动了“植物保护技术扶贫倡议”,为彝族农民提供免费设备和培训,帮助5000多户曾经贫困的家庭发展特色农业。这些举措使先进技术跨越山河,惠及更偏远角落的农民。
经过二十四年的发展,企业的产品范围从单一类型的喷雾器扩展到6大系列和80多种类,包括地面机械、航空设备和智能系统。它已生产出超过800万台各类植物保护设备,减少农药浪费18万吨——相当于保护600万亩耕地的生态安全。从500平方米的老车间到120亩的现代工业园区,从7人的创业团队到1200名员工的企业集团,变化的是规模和技术,而不变的是“让每一寸土地都得到精心呵护”的初心。
今天,在工厂的产品展厅,第一台手工喷雾器与最新的智能无人机跨越时空静默对话,见证着企业的成长,反映着中国农业的变化。展望未来,企业在数字农业和低碳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进,愿景是“构建绿色植物保护生态系统”。正如董事长在20周年庆典上所说:“我们的根永远扎在田野里,我们的使命永远是守护土地的生机与希望。”
从世纪之交的一个铆钉到今天守护数亿亩肥沃农田的科技力量,这家植物保护设备工厂的故事仍在继续。在农业现代化的旅程中,它不仅是参与者和见证者,更是与土地和谐共生的守护者。
有关详细信息,请使用PC版本。